公司动态

傳媒

2023-09-29 阅读次数:

2016年12月29日

 

香港錄得全國逾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

(左起)吳潘東博士,韋念時教授和研究助理鄭振輝先生。


香港是國際知名的繁華海港、金融中心及購物天堂,並擁有密集而高速增長的人口。然而,香港大學(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韋念時教授研究團隊的一項統計卻發現,香港這個「石屎森林」背後竟錄得5,943種海洋生物。這個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並花了一年半時間的研究,最近於科學期刊《生物多樣性及保育》(Biodiversity and Conversation)中發表。

自1940年代開始香港已有海洋生物的研究,但這是首次有學者去整合大部份有關本地海洋物種的資訊。這項研究發現,香港的海洋面積(1,651平方公里)雖僅佔中國的約0.03%,卻錄得全國約26%的海洋物種。由圖一可見,即使香港比起其他地區要小幾百甚至幾千倍,但其海洋生物多樣性卻稱得上「富可敵國」。

圖一

圖一

研究項目經理吳潘東博士說:「我們在研究開展之前已知香港擁有極其豐富的海洋物種,只是想不到原來數目如此驚人。」我們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比較去理解香港海洋生物的豐富度,例如香港的石珊瑚品種多於加勒比海、紅樹品種亦多於整個東非。此外,本港亦有好幾組海洋生物佔南中國海超過三成的物種,如多毛類環節動物、魚類、頭足類及端足類(見圖二及圖三)。

圖二

圖二

圖三 香港的多毛類環節動物、魚類、頭足類及端足類 (相片提供:邱建文博士、黃詠如博士及司駿龍先生)

圖三 香港的多毛類環節動物、魚類、頭足類及端足類 (相片提供:邱建文博士、黃詠如博士及司駿龍先生)

這些結果反映了香港乃位於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範圍之內,即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交界的海域。香港的地理位置(位於溫帶和熱帶地區之間)、洋流(黑潮、台灣和海南洋流交匯)及適合的氣候(接近溫帶氣候的冬季及接近熱帶氣候的夏季),將熱帶和溫帶的物種都聚集在這地。除此之外,香港錯綜複雜的地質環境、靠近珠江河口的影響(在本港西方水域創造了一個鹹淡水的河口環境)、相對長的海岸線(1,189 公里),供不同生物棲息及互動的多元海洋生態環境(見圖四至圖七),都是香港物種豐富的原因。

圖四  香港的多元海洋生態環境選輯 (相片提供:韋念時教授、羅瑞懷博士及邱倩婷博士)

圖四  香港的多元海洋生態環境選輯 (相片提供:韋念時教授、羅瑞懷博士及邱倩婷博士)

圖五 不同的生態環境為不同的生物提供棲息地 (相片提供: 韋念時教授及吳潘東博士)

圖五 不同的生態環境為不同的生物提供棲息地 (相片提供: 韋念時教授及吳潘東博士)

圖六 不同的生態環境為不同的生物提供棲息地(相片提供: Stefano Cannicci博士、羅瑞懷博士、吳潘東博士及邱倩婷博士)

圖六 不同的生態環境為不同的生物提供棲息地(相片提供: Stefano Cannicci博士、羅瑞懷博士、吳潘東博士及邱倩婷博士)

圖七 不同的生態環境為不同的生物提供棲息地(相片提供:邱建文博士及司駿龍先生)

圖七 不同的生態環境為不同的生物提供棲息地(相片提供:邱建文博士及司駿龍先生)

研究團隊估計,位於香港周邊的菲律賓、越南和泰國等地亦應有著豐富的海洋物種,惜現時未有相關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深入研究。一直以來,東南亞地區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探索都比較缺乏,因此今次研究是促進認識香港及南中國海生物資源的里程碑。

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總監及率領這項研究的韋念時教授說:「如果我們要保護和保育我們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了解我們海洋環境中的物種及數量是必須的。在這個海洋環境迅速變化的年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資訊特別重要,尤其在香港及東南亞地區,因為這裏擁有著世界上最多元的海洋棲息地。為更有效地保護這地區珍貴的海洋資源,我們的研究所將會與鄰近地區的合作伙伴繼續探索這一帶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令人擔憂的是,香港海洋物種數量雖然甚豐,所得的保護卻遠低於理想水平。現時,本港只有約少於2%的海域被劃分為保護區,跟陸上保育的規模形成很大的對比(本港現時有近40%的陸地受到保護)。政府計劃來年將會增加海岸公園的數目,如即將在北大嶼山水域成立的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屆時香港海上保護區的範圍將會高於2%。研究團隊在歡迎政府成立新海岸公園的同時,亦敦促政府盡快將本港海洋保護區的面積提高至最少10%海域,以達至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下的全球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至少10%的海洋保護區。中國早於1993年加入《公約》,是全球196個締約方其中一員,而《公約》的適用範圍亦已於2011年延伸至香港。

香港海洋物種資料庫的成立
為了讓大眾可以更容易查閱香港的海洋物種,以作保育、研究及教育之用,港大研究團隊與國際專家合作成立了一個網上資料庫名為《香港海洋物種名冊》,網址為http://www.marinespecies.org/hkrms/。此為全球最大網上海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世界海洋物種名冊》轄下的十個地區資料庫之一。香港是亞洲首個成立這類地區資料庫的地方。資料庫由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研究所吳潘東博士帶領的本地分類學專家團隊負責管理和更新。這個資料庫將成為一個展示香港海洋生物的平台,讓更多人認識及關注本地海洋物種。

下一步將如何?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與新加坡或其他西方國家相比,缺少一個完整的海洋物種儲存庫,例如一座自然歷史博物館或生物多樣性中心,對本地海洋物種數據進行核實、管理、分析及發佈。因此,我們很難確認海洋生物歷史資料的準確性以及進一步追踪其狀況,即不同人為因素包括海岸發展、污染及氣候變化等等如何影響物種的數量及分佈。然而,香港剛公布首份《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卻是一個能夠讓香港趕上其它地區步伐的契機。

為配合《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的推展以及研究所的未來發展,研究團隊會將現有海洋物種數據庫發展成一個信息系統,促進分享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資訊予社會不同持份者,供教育、研究及保育用途。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發言人歡迎港大這項計劃,並表示:「在最近公佈的《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的框架下,漁護署會探討與本地機構合作設立生物多樣性中心,便利更多市民取得相關的科學資訊。政府會聯同其他專家促進生物多樣性的知識共享。」

太古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希望通過這項計劃,能幫助保護本地無比豐富但未被足夠認識及關注的海洋生物資源。香港發展自一個傳統漁村,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一直為香港人帶來很多經濟、娛樂以及美學上的益處。因此,保護這些資源也等同於保護我們共同的資產。

圖八(左)及圖九(右)   約有20種海洋生物學名以香港命名,如香港石磺Onchidium hongkongense(左圖)及香港巨牡蠣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右圖)(相片提供:邱倩婷博士(左)及高慧娟小姐(右))

圖八(左)及圖九(右)   約有20種海洋生物學名以香港命名,如香港石磺Onchidium hongkongense(左圖)及香港巨牡蠣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右圖)(相片提供:邱倩婷博士(左)及高慧娟小姐(右))

更多相關資料,可瀏覽《香港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南中國大都會背後的寶藏》一文的摘要,出版於科學期刊《生物多樣性及保育》,網址為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31-016-1224-5

有關是次簡介會的講義,請按此

關於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
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是香港大學轄下的一坐研究設施,坐落於香港唯一的海岸保護區鶴咀半島的岸邊。

研究所致力於:
(一) 發展成為一個以研究東南亞及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海洋科學為主的國際認可的學術機構;
(二) 營造一種符合國際標準的研究文化,以培養出色的年青科學家去管理及保育本地的海洋資源;
(三) 提供跨學科的研究環境,以開發嶄新的研究構思及其應用;
(四) 促進與其他東南亞海洋研究所和全球各地海洋科學團體在科研及教育上的合作。

詳情請瀏覽 http://www.swims.hku.hk/

傳媒查詢︰
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韋念時教授 (電話︰2809 2179 / 2299 0604;電郵︰hrsbwga@hku.hk)
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吳潘東博士 (電話︰2809 2179;電郵︰tptng@hku.hk)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梁菁栘小姐 (電話︰2857 8555 / 9022 7446;電郵︰rhea.leung@hku.hk);
理學院陳詩迪小姐(電話:3917 5286 / 6703 0212;電郵:cindycst@hku.hk)

平台注册入口